本文转自:人民网-安徽频道
静脉治疗是指通过静脉途径将药物、血液制品等输入体内的治疗方法,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。近日,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成功完成一例3CG磁导航技术引导下的PICC(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)置管。护士运用该技术为一名11岁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精准置入可用于长期静脉输注治疗的导管,填补了省内相关技术空白。
近日,在安医大二附院儿科病房,儿科护士长、静脉治疗护理组组长朱琴熟练操作下,11岁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小月的右上臂静脉被置入一根PICC导管。这根静脉导管直径仅1.33mm,比置管处的人体静脉更纤细。置管过程仅十多分钟,在局部麻醉下进行,全程无痛。接下来,患者小月将在该院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病区接受治疗,造血干细胞和治疗药物将通过这根极细的导管输注至体内,帮助孩子尽快康复。
安徽首例3CG磁导航PICC置管技术。
朱琴介绍,PICC置入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,尤其适用于需长期静脉治疗的患者。“导管可在患者体内留置最长达一年,避免反复扎针,减少患者痛苦。此次采用的3CG磁导航技术引导下的PICC置管,比传统置管方式更安全,实现了导管位置的精确定位。”
朱琴进一步说明,传统PICC置管后需通过X光片确认位置,患者需接受辐射暴露;若导管尖端位置不理想,须重新调整,给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带来极大不便。此次对小月采用的3CG磁导航置管技术,优势在于其多模态融合定位技术,通过整合电磁导航、腔内心电图和超声影像引导,实现导管尖端位置的实时动态追踪与精准定位。磁导航系统如同为导管植入“定位芯片”,在置管过程中可实时追踪导管尖端位置,操作人员根据屏幕显示的心电信号特征性变化,能精确判断导管尖端是否抵达理想位置,有效避免导管异位风险。全程无需X线辅助,尤其能保护儿童及肿瘤患者。
朱琴表示,上述3CG磁导航技术下的PICC置管操作模式目前为安徽省首例,极大提高了PICC置管的一次性成功率。未来,该院将在临床进一步推广运用该项技术,让更多适应症患者享受更安全、高效的治疗。
据了解,目前该院具备静脉治疗技术的护士近30人。该院较早开展静脉治疗等专科护士培养,现有8个省级专科护士临床实践基地,全院培养具备先进技术操作能力的专科护士170余人。(刘理扬 董悦 文/图)
红扬网配资,世纪汇通配资,网配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