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来越多的园区,开始“0租金”了——真香现场还是明牌套路?
凌晨两点,城西产业园外头小面馆还亮着灯,几个创业小伙子围桌撸串,嘴上喊着“今年不交房租,省下的钱全砸研发”,下一秒就有人拍桌子骂“免费是免费,合同一签,全是坑”,他哥们刚搬进去两个月,桌椅还没热乎,项目一查不合规,直接被赶出来,押金连个影都没留,谁都别跟我说“0租金”是福利,这是坑,熟人都能踩。
广州黄埔开发区干了件大事,2025年7月,国企一次性把15万平米产业空间全免租,合同上写着两年三年都能不花钱,不光广州,深圳、杭州、苏州一溜烟跟进,深圳南山还整了5个亿的投早期企业基金,直接放话“可以100%亏”,嘴上说扶持,底下全是筛项目、拼资历,真正能进去的,没几个是没背景的草根公司。
小区业主群里传疯了,谁家亲戚有初创公司,赶紧上园区申报,杭州说有20万平免租空间,苏州那边青创计划,10万平米随便挑,成都天府新区也来一波,首年全免,第二年减半,看着像是遍地开花,实则能拿到手的,层层筛选,没点硬货,连门都进不去。
就说广州那波操作,黄埔区开发区国企下场亲自招商,免租面积最大,企业来了就能省掉两三年房租,按市价算,200平米办公室省个15万块钱,厂房大点的,三年能省上千万,但一问名额,早被各路“高新技术企业”、孵化器冠军、独角兽、专精特新全包圆,空手进场,连个边都摸不到。
这年头,园区运营商都不是单纯收房租的“房东”了,广州科学城、深圳深投控,嘴上说给你免费空间,背地里盯着你的股权和融资,进来不止要签租赁合同,还得接受他们的创投基金、股权绑定,房东变股东,变服务商,企业没点本事,进来就是当陪跑。
老一辈创业者听了直摇头,九十年代,天河科韵路软件园刚兴起那会儿,真的是白给房子,没人问你有没有专利、有没有融资,广东宜通世纪那会进园区,啥都没有,二十年熬成上市公司,带动一批企业扎根,租金收回来不止几倍,现在呢,政策一出,全是“招标”、”遴选“、”打分“,生人别想进。
园区里内部员工天天吐槽,免租房子多了,招商压力大,有的项目进来两个月,业务没动静,政策一查资格不符,直接扫地出门,留下一堆烂摊子,运营方净亏损,2024年24家上市园区亏了40多亿,领导开会拍桌子,下面人还得拼命招项目,空置率六成,外头说是“创新高地”,里头是“产业空城”。
园区员工抱怨,免租空间一多,补贴一来,候鸟型企业扎堆,今天东莞,明天深圳,哪儿有免租往哪儿跑,入驻不干正事,政策刚一到期,拍拍屁股走人,甚至还有企业搞转租,把免下来的空间倒手卖钱,监管根本看不过来。
网上段子手玩梗,调侃“0租金成了新韭菜收割机”,说是“免费房东”其实是“股东+服务商”,签完合同,园区天天找你谈融资、谈股权,弄不好还被绑上各种KPI,企业老总吐槽,进了园区就像入伙,啥都得听运营方安排,产品方向、资金流向都得报备,外头人还羡慕免费办公,里头人天天想着怎么熬过免租期别被踢出去。
产业园区群里吵得最凶的就是资源分配,谁家企业能进免租名单,谁能拿到专项基金,谁能被投,谁能搞场景试点,一旦名额分完,剩下的全是陪跑选手,外头看起来风光,里头全是明争暗斗,甚至有的企业抱团,专门请人代写申报材料、包装项目,靠“拼关系”进场。
产业链头部企业集聚,地方国资牵头搞“强链补链延链”,每个城市都想抄出自己的AI社区、生物医药集群、智能网联车项目,免租政策明面上是引进高质量项目,实际上还是拼谁拉来的人脉广,谁能打通评审环节,普通创业者想进来,门槛高得离谱。
一线城市带头,二三线城市跟风,免租面积越放越大,免租年限从两年到三年、五年,最后变成全国“军备竞赛”,谁敢给得多,谁敢亏得狠,招商局天天拉名单,企业主一边排队申报,一边担心明年政策变了,租金一涨全前功尽弃。
数据摆那,广州、深圳、杭州、苏州成都北京,全都搞起“零租金”,免租面积动辄数十万平米,专项基金几亿起步,招商大会一年能开几十场,新闻上说是“创新高地”,实际上运营方都在算经济账,短期吸引企业,长期靠税收、股权增值回血,谁都知道,赌的是未来。
园区管理方悄悄加码细则,行业准入门槛一年比一年高,免租企业必须有创新技术、专利储备、产业资质,连项目团队履历都查得清清楚楚,弄得像公务员考试,没两把刷子,别说免租,连场地都见不着,招来的都是“独角兽”、“小巨人”,普通项目连公告都看不懂。
老创业者叹气,早些年真的是“先到先得”,现在全是“精英逻辑”,免租午餐只为少数人准备,剩下的只能拼命补贴,靠政策套利的企业一波接一波,项目没落地,钱早被分光,园区运营压力越来越大,资金链一紧,最后只能靠政府兜底。
普通人真要进园区,别光盯着免租这点小便宜,申报材料得看细,合同条款得问清,续租条件、服务费用、股权绑定,哪怕一个字都别漏,能找老员工打听就找,能问同行就问,炒作噱头的园区多,真正靠谱的少,别等到免租期一到,被赶出来才知道,省下的钱全搭进去了。
红扬网配资,世纪汇通配资,网配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