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7日,农历闰六月十四,立秋。
漫长的夏日终于要迎来它的终点,早晚的空气中也开始有了些许凉风。
《说文解字》中说:秋,禾谷熟也。
立秋十八日,寸草皆结籽。
南方水稻抽穗,北方玉米吐丝,大豆开始结荚,棉花开始结铃,甘薯块茎迅速膨大。
各种农作物丰收在望,人间又快到了收获的季节。
春种夏长,秋收冬藏,万物轮回,自有因果。
自然更替不可逆改,人生的成就也从无捷径。
有勤才有收,有种才有果。一饮一啄,自有定数,读懂了立秋,你就悟透了因果。
01
得失的因果
立秋有个很有意思的习俗,叫“咬秋”,有的地方也叫啃秋。
俗语说:立秋不啃秋,变成癞痢头。
秋天来了,瓜果大丰收,大家自然要聚在一起大快朵颐。其中包含有玉米、芋头、西瓜、梨子、桃子。
西瓜可以防暑降温,芋头则能给自己贴贴秋膘。
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新鲜的瓜果梨桃应有尽有,这是对丰收的庆贺,也是对辛劳的奖赏。
这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丰收,每一口香甜背后都凝结着辛劳的付出。
汪曾祺在《秋天的虫子》里写道:
大雁成群结队,从金黄的麦田上空飞过,它们的长鸣声在空中回荡,似乎在赞美这丰收的景象。
而那些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,他们辛勤的身影,也成为这大自然神奇力量的一部分,让人们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顽强。
是啊,千百年来,我们的祖祖辈辈正是靠着这份辛劳与顽强,在这片大地上扎根结果,生生不息。
“人生在勤,勤则不匮”“春若不种,秋则无收”“种瓜得瓜。种豆得豆”。
祖祖辈辈的先民,正是通过这些告诫,告诉子孙在这片大地生存下去的秘籍。
人有勤者,则人必兴;家有勤者,则家必旺。
世间所有的幸福和富足,无一不是脚踏实地、身勤力行的结果。
北宋宰相范仲淹年少孤贫,但是却从未放弃学业。
他在南都求学的时候,每日靠稀粥充饥,困了就用凉水洗脸。
用五年时间吃透六经,期间几乎没有脱掉衣服睡一个完整觉,中举之后,一路做到宰相。
元代戏曲家高明,为了创作《琵琶记》的剧本,把自己关在小楼三年。
他一边写,一边在桌子上打拍子,用脚踏楼板。三年之后,小楼的楼板被踏穿,桌子上被拍了一寸多深的印痕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《琵琶记》出版后,高明也一举成名。
古人说:天道酬勤。一勤天下无难事。
不论什么行业,什么时代,永远都是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。
不要取巧,不要懈怠。
只要足够勤奋,才可以得到上天的眷顾。
02
善恶的因果
我们刚才说的是得失的因果,意思是:有种才有收。
可有些人不种也想要收,丰收的季节,有的人要偷,有的人要抢。
小时候在农村,经常听闻有人偷偷去别人田地里割几镰刀、装几麻袋的事。
天道四时有序,但是架不住人心无尽。
不懂收敛内心的欲望,就只能种下恶因,结出恶果。
所以在《易经》里,立秋属于讼卦时空。
丰收之后,纠纷增多,诉讼增多,需要有人出来主持公道,安慰善者,惩戒恶者。
在《白鹿原》里,抢粮这件事就贯穿了整个小说。
最开始的时候,是“乌鸦兵”抢粮。
为了逼迫大家把粮食交出来,杨排长把几十只鸡吊在树杈上,说是请大家观看射击表演。
几十声枪响之后,腾起一片血雨肉雹,把大家都吓懵了,所有人都乖乖交了粮。
但是乌鸦兵也因此把白鹿原的男女老少都得罪了。
鹿兆鹏和黑娃合谋,烧掉乌鸦兵的粮仓。大火烧了三天三夜,所有粮食付之一炬。后来杀出的国民革命军,更是把乌鸦军打得四散奔逃。
《淮南子》讲:秋为矩,矩者,所以方万物也。
秋神手里有一把曲尺,代表天地立下规矩,以此来管理万物。同时他手里还有一把钺,掌管刑罚,用来惩治破坏规矩的恶人。
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。
种下善念收获善果,种下恶行只能收获恶报。
作家姜淑梅写过这样一个故事:
百里屯的穷人,到了春天经常去她家借粮食、借钱。有的在新粮下来后就还上了,有的是有借无还。
但是她的母亲每次都高高兴兴地借给人家。
她娘说:人家是一点办法也没有才来借粮的,借了人家东西不还还来借,心里得多难受呀。
农忙的时候,她家的牲口随便邻居用。
她家长工心疼地说:拉出去就是一天,牛马都累坏了,咱别借了。
她母亲就讲:咱不能看着他们种不上地。
后来土改时,姜淑梅的母亲被工作组带去审问。
村里的妇女会长抢着说:“她的粮都叫穷人吃了,她的钱都叫穷人花了。”
特殊时期,很多地主被批斗,唯独没有人批斗她。
人恶人怕天不怕,人善人欺天不欺。
万法皆空,因果不空。你的善念善行,温暖他人的同时,必将惠及自身。
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,心地良善,就是一个人最深的福报。
03
命运的因果
小时候,春秋两季,我们当地都会有大型的唱戏活动。
一个是春社,另一个就是秋社。
一些戏班聚集在村镇演出,辅以各种扔球、套圈的小游戏,旁边还有各种卖小玩意的商家。
那时候小,完全听不懂他们在唱些什么。
后来渐渐长大,才知春社是在祭祀土地,求一个风调雨顺,秋社则是感恩丰收,感恩大地。
春社是祈愿,秋社是还愿,一个关于种与收的完美闭环。
而且,最令人意外的是:如果当年歉收,这样的仪式依然不会缺席。
不过祭祀的主题,就会从感恩变成禳灾。人们希望通过祈祷消除灾祸、祈求福祉。
面对天地的无情,人们无怨;面对神明的违约,人们无尤。
古人说:三年丰,三年歉。
在过去,风调雨顺的年景其实很少。今年丰收,明年就可能是歉收,风雨不定,旱涝无常,才是自然的本相。
我们除了接纳,没有别的办法。
顺受其果,不种其因。
看透天命无常,悟透荣枯有数,人生才能重新获得一份超然与平静。
刘禹锡写过一首秋天的诗:
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。
晴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霄。
秋日肃杀沉寂,万物凋零,历代诗人笔下的秋天无不怅惘、失落。
独独刘禹锡笔下的秋日,显出一份通透与豁达。
当时他被贬朗州,大好的仕途戛然而止,他却不以为意,反而活出了别样的精彩。
十年沉沦,好不容易回到京城,结果因言获罪,再度被贬。
巴山楚水凄凉地,二十三年弃置身。
命运把他整整磨搓了二十三年,他的心态却依然乐观:
“种桃道士归何处,前度刘郎今又来。”
命运把我抛掷在乡野二十三年之久,但是又能怎样呢?我还不是又回来了。
人间荣辱不常定,惟有南山依旧青。
命运这个东西,像风一样难以捉摸,难以预料。
我们唯一要做的,便是:保持一份豁达乐观,且尽人事,且听天命。
命运给予什么,就接纳什么。
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世间的风风雨雨,应对命运的跌宕起伏。
如此,便能在命运的无常中,寻得一份内心的安宁。
风吹一片叶,万物已惊秋。
当经历了春日的朝气蓬勃,夏日的跌打拼搏,不知不觉中,人生迎来了立秋。
春华秋实,有收获的欣喜,却也有韶华易逝的感伤。
人生一世,草木一秋。立秋让万物成熟、芬芳,也让生命变得沉静、内敛。
白落梅说:秋水无尘,秋云无心。
无尘,是为了更好地关照万物,看清规律,看透因果。
无心,是为了更好地安顿自我,顺应自然,随遇而安。
人生立秋,从容知命。
期待在立秋过后的人生节气里,你我都能看透因果,看透无常,拥有一份秋的从容与沉静。
红扬网配资,世纪汇通配资,网配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